阳光引悟课堂低年级古诗“引读——感悟”学习策略的实践与研究
文章作者:吴秀秀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2日
阳光引悟课堂低年级古诗“引读——感悟”学习策略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
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瑰宝之一——古诗,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古人的情怀、文学的意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张名片。作为学生语文素养启蒙阶段的语文老师应该在课堂中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孩子获得古诗学习的策略,具备自主拓展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古诗 学习 诵读 策略 兴趣
一、当前古诗教学情况
关于古诗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对小学各学段均提出明确的目标:低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高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细读课标内容发现,小学生的古诗学习是必须多诵读,读准读通,读出韵律美,边诵读边想象画面,入情入境,有所体悟,生成能力,自主拓展。
目前,古诗教学的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偏向于对内容的分析,方法较为平面单一,学生体验较为被动、枯燥。甚至低年级教学古诗时,过于拔高要求,过度分析。这样扼制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心理认知的特点和古诗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创设古诗学习的情境,通过立体化的学习策略,让孩子进入诗词情境之中,在读中悟方法、悟情感。
二、阳光引悟课堂低年级古诗“引读——感悟”学习策略
怎样的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呢?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获取并掌握知识,是需要建立主动构造知识框架的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构建,但不能替代构建。所以,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才能有效地联结已有知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否则容易陷入低效学习。
(一)“多读”不误“学诗工”
小学生由于文化积淀不足、生活体验较少,觉得古诗难以读懂,容易缺乏学习的兴趣。必须创新传统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不可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枯燥学法。
古诗学习最重要的策略应该是“读”,离开读,古诗学习就无法有效开展。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如宋代理学家所说“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的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也。”可见,读对于诗文的学习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那如何读,才适合小学生?
要首先明确目标,再谈具体方法。低学段的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该古诗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赏析古诗,而在于借助反复诵读更好地识字,更好地学词,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培养语感、丰富体验、激发兴趣。故而,诵读的目标应该如下:
1.字正腔圆,读准读通。在朗读过程中落实字词教学。注重正音,重视引导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难读字,句尾第三声的字,要求读得字正腔圆,不漏字添字。
2.注意停顿,读对节奏。只有读出节奏,才能正确理解。在学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诵读的停顿上,通过教师范读、听录音读,感受停顿节奏;采用划斜杠的方法,直观展示停顿的位置,但要避免一刀切的读法,要引导读出“字断气不断”的感觉。
基于这样的诵读目标,低年级课堂中要把时间多留给“读”,做到多种形式诵读,寓教于读,以读激趣。诵读的方法可以如下:
1.初读古诗时,学生自由根据拼音出声读,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流利,不掉字不添字。
2.学生自读后,可同桌互读互听互评,自己当小老师初步学会判断字音正确与否、以自己的标准评价。
3.在学生自主初读的基础上,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自己读错的字词。
4.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给学生展示朗读的目标样式。再绘声绘色地领读,学生模范读,体会诗的停顿和节奏,再请学生展示读,比赛读。
5.“游戏式朗读”进行巩固。例如:(1)分小组接龙读,老师的“魔法棒”指到哪一组,就哪一组站起来读。(2)开火车读诗句。(3)抽签读(4)配乐朗读(5)击掌朗读
(二)诗与歌、舞、画,不分家
低年级的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导致学习兴趣匮乏。为了培养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时可以尝试利用古诗具有“歌”性的文体特点:合辙押韵、节奏分明,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把古诗变成歌、再配上舞蹈,帮助学生将平面的文字古诗,变成随口能唱的歌,变成有观赏性的古诗手指舞。还可以将古诗变成美丽的图画帮助识记古诗、理解内容。通过多感官化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创设富有乐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不再机械化地识记古诗,激发了学习兴趣,更有利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中情感,欣赏诗中之“美”。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1.初步了解古人吟唱古诗的方法。听吟唱大师的作品,模范着吟唱。如:教学《登鹳雀楼》时,播放戴学忱老师的吟唱作品、模范吟唱,感受滚滚黄河水向大海奔流的气势磅礴,诗人登高望远的开阔心境。
2.根据古诗内容,编排手指舞,并边唱边做。例如:教学《江南》时,根据每句古诗的内容,分句编动作。学生做采莲的姿势,用手在空中画圆圆的、大大的荷叶,感受荷叶的茂盛。双手合十做“鱼”向东南西北游动的样子,此时教室里一片欢笑,鱼儿自由自在游动的欢乐也“游”学生的心中。
3.利用孩子熟悉的歌曲旋律,进行换词改唱。例如:教学《赠汪伦》时,播放动画片《哆啦A梦》的主题曲,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画片。猜出来后,让学生试着把原来的歌词替换成《赠汪伦》这首古诗唱起来。引导李白与汪伦就如大雄和哆啦A梦这对好朋友一样友谊深厚,依依不舍。
4.根据需要拓展播放一些以古诗创作出的歌曲或者节目,如:节目《经典永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
5.学习一些比较脱离低年级学生生活体验的古诗时,可以利用图片直观展示诗歌内容,帮助理解,体会情感。例如:教学“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时出示图片:一小块绿油油的韭菜地,一大片金黄的稻花,进行体验补白,让学生具体化诗中事物。又例如:教学“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配以图片,感受雄浑阔大的景观,并有感情地朗读。
6.其它方法:(1)看图猜古诗,(2)古诗插画创作等等。
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丰富了课堂,激发的学生的兴趣。没有最好的办法,只有最适合的办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需要选择最适合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无定法,贵得法”。同时,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乐意将课堂学习到的这些有趣方法,带回家展示给家长看,甚至自主拓展使用到其他课外诗歌的学习上,这就联结了课内外。
(三)联结感悟,悟情、共情、迁移
杨再隋教授曾提出“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刘勰也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创作必须有情感投入,审美欣赏也必须悟情,不然是浮于表面,不会获得深层的领悟。因此,低年级古诗教学中除了前面以读、唱“悟情”之外,也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联结感悟,补白体验,悟情、共情、迁移。
{C}<!--[if !supportLists]-->1. {C}<!--[endif]-->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去设身处地体会其心情,以这种换位体验引起心灵的共鸣,体悟诗情。如:教学《赠汪伦》时,请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李白,此时站在将要驶离桃花潭的船上,突然听到赶来送行的好朋友的歌声,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对好友汪伦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表达了对好朋友的思念和感谢,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情。再让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中与诗中类似的体验,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2.创设与古诗内容类似的情景,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古诗表达生活体验。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提问:如果你也来到庐山瀑布下,抬头望着瀑布,你会想说什么?学生一般会说:哇!好长!好壮观!可以顺势引导:那用李白的诗句怎么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并进行其他情景拓展。
3.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的观点,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留白”,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想象。古诗语言凝练含蓄,存在着较大的空白。进行古诗内容补白,也是一种激发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例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江雪》时提问:“这么寒冷的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了钓鱼而独坐江边吗?”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薛老师就是抓住了诗中留白,巧妙设问,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完成对古诗意境的体悟。
三、结语
只有根据学生、古诗的特点,选择最合适学生的策略,才是最有用的。低年级学习方法切忌枯燥、平面。必须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体验,力求通过多元化、立体化的学习策略,让孩子进入诗词情境之中;力求在趣味盎然、多姿多彩的课堂中,逐步培养起学生学古诗的兴趣,主动习得方法,自主拓展到课外古诗学习中,真正走进具有无与伦比魅力的中华古诗中。
四、参考文献
[1] 叶祥佳.阳光引悟[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20-180.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3]聂东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1(22)
[4]戴启钤.质疑·补白·协同——小学古诗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小学语文教学,1998(10)
[5]张友忍;课内优化 课外补充──小学古诗教学初探[J],云南教育,1999(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