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养?

文章作者:魏子幸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4日

作者:林泉嘉器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080575/answer/12972028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常说:安全无小事。可究竟什么是安全呢?世界上从来没有百分之百的安全,安全和危险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也就是说,是一个数学问题。多数情况下,危险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可以忽略不计。比如我被一只从天而降的大象砸中的几率有多少呢?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就不是这样了。比如以将近300公里的时速在赛道上飙车,比如在一个治安很差的地方半夜出门,比如在一个充满鲨鱼的海域里面游泳,等等。这个时候,危险的概率大大提升了,所以我们认为这些情况是危险的。每个人对于危险的标准不同,胆大和胆小的人可能相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但每个人都有一个临界点,当危险的概率高于这个临界点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不安全。

面对不安全,我们有什么办法呢?最简单也是最彻底的办法当然是避开危险概率大的情况,待在危险安全小的情况里。这当然是最为稳妥的做法。不过也要多加小心,有时候我们不并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危险的,因为我们的直觉常常不准确。引用《魔鬼经济学》中的两个例子:醉酒步行的死亡率是酒后开车死亡率的8倍。死于游泳池的儿童是死于枪击的儿童的100倍。(当然,这些数字来源于美国)前面说过,安全是一个数学问题,所以一定要相信数字,而不要仅凭自己的感觉。

有些时候我们不能避开危险的情况,又应该怎么办呢?我表哥是做LED屏的,经常要爬到高处安装LED屏,他的一番话对我很有启发:所谓的不安全,就是不守规矩。所以我装屏的时候,架子都是自己搭,从来不让别人插手。把该垫的地方都垫结实了。自己的架子自己搭,就算架子要倒,我也知道会往哪边倒,可以及时保护自己不受伤。而有些人不顾规矩,稀里糊涂的搭架子,才是不安全的。

就算在搭架子过程中遵守了规矩,人们仍然会觉得,在十几米的高处装屏的工作,比那些在地面上工作的人,要危险的多。可事实是这样吗?数学问题,我们只能再次诉诸于数字:

《魔鬼经济学》一书中做了这样的计算:美国公路的撞车死亡率为:每1000次撞车事故平均有5.2名司机死亡。按照这一比率计算,每3000次纳斯卡撞车事故应至少有15名车手死亡。但实际数据为0。没错,你没有看错,自2001年起,纳斯卡赛车三大区丧生的车手数量为零,一个人都没有。

纳斯卡的车手都要系五点安全带、穿防火服、带头盔,等等。通过这系列措施,从概率上讲,一个以将近300公里时速在赛道上飙车的车手,竟然比一个开车去超市买东西的人要安全的多。由此可见,通过充分的准备(或者叫规矩),我们完全可以把一个不安全的情况变得比安全的情况还安全。所以,下次看见安全规则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它们。这些安全规则有可能就是你的救命恩人。安全规则也不一定都像纳斯卡赛车那样繁琐,比如“过马路的时候看看两边”也是一种安全规则,可以大大提高安全的概率。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两条安全定律。因为篇幅关系,第三条定律我们放到下一篇文章中谈。

安全第一定律:莫以身犯险。(避免不安全的情况)

之所以定为第一定律,是因为这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孟子说: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这都是避开危险情况的做法。

安全第二定律:有备则无患。(如果不安全的情况不能避免,做好万全的准备)

如果危险的情况不能避免,比如以危险的工作为业,又不能轻易的换工作,我们就应该在面对危险情况的时候,做好万全的准备。纳斯卡赛车的例子有力的证明,在做好万全准备的情况下面对危险的情况,与不做特别的准备而面对安全的情况相比,前者的安全性完全可以大大超越后者。


前面的文章,我们给出了两条安全定律。但是,那是在把安全和危险看作是一个静态的、不变的概率的情况下的。而实际情况中,这个概率是瞬息万变的。如果危险的概率降低,当然是好事。可是如果突然出现了危险概率增加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我在学拳的时候,老师告诉我,在交手的过程中,有“顺”和“背”这两个概念。顺就是形势对我有利,而背就是形势对对方有利。老师说,顺的时候要能欺,背的时候要能跑。“顺背”不同于“输赢”,顺的时候未必能赢,背的时候也未必会输。所有的“输”都是经过“背”这个阶段的,只不过有时候这个过程太快,我们来不及反应。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在“背”这个阶段其实是有足够的时间的,但是我们没有及时反应,避免形成输的结局。在安全这个问题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所有的危险,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只要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尽早发现问题,扭转局势,常常是可以转危为安的。


无独有偶,维茨金的《学习之道》的《漩涡效应》一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漂亮的年轻女孩站在离我几步远的地方,她戴着耳机听着音乐,身体不时地随着音乐轻轻地摆动。我注意到她是因为我听到了从她耳机里传出来的音乐鼓点声。她穿着一条灰色及膝裙和一件黑毛衣,脚上是一双典型的曼哈顿办公室职员穿的白色运动鞋。突然,她朝着迎面而来的车流往前踏出了一步。我猜她一定是被这单行道给搞糊涂了。就在她迈出这一步的同时,一辆从天而降的自行车朝她冲了过来,那位骑自行车的人在最后关头努力刹住了车,尽管如此,自行车还是轻轻地撞上了那个女孩,但是没有什么大碍。在我的记忆里,时间在那一秒暂停了。这是那个女孩的一生之中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当时如果这个女孩能够及时退回到人行道上,她就能避开这个小意外而毫发无伤,然而取而代之的是,这个女孩转过头来咒骂着那个快速蹬着自行车离去的人。

到如今我仍然能清晰地回想起当时的她,背向车来车往的33街和百老汇,对着那个骑自行辜的人大呼小叫,而正是这个人刚刚奇迹般地刹住了自行车,让她没有被撞个四脚朝天。这是一个在我的记忆中被永远封存起来的画面。这个时候,一辆出租车从同样的路口快速地开了过来,把她撞飞了出去,像一条抛物线一样飞出了近十英尺远。那女孩狠狠地撞上了一根街灯柱,不省人事地躺在一片血泊之中。直到救护车和警察赶到了现场,我才继续往学校走去,心里祈祷她能熬过这一关。


这一个多么生动、又血淋林的例子。在危险出现的时候,我们应该冷静理智的面对,想办法尽快转危为安,而如果诉之于无谓的情绪(不管是恐惧、悲伤还是愤怒),往往会换来更大的危险,甚至葬送自己的生命。

写到这里,第三条安全定律也呼之欲出了:

安全第三定律:能化险为夷。(危险刚出现的时候,要善于转危为安)

安危都不是静态的,而是瞬息万变的,因此,在察觉到危险的时候及时转危为安的能力,至关重要。掌握这个能力的关键,在于抛弃无谓的情绪,冷静理智的面对当前的情况。


总结一下,安全三定律就是:莫以身犯险。(避免不安全的情况),有备则无患。(如果不安全的情况不能避免,做好万全的准备),能化险为夷。(危险刚出现的时候,要善于转危为安)。再简单一点,三定律可以简化成:躲、备、化。对于一个概率相对稳定的情况,前两条比较适用,而对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情况,要学会应用第三条。

回过头来说,不管是避开不安全的情况、做充足的准备还是在化险为夷,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付出多大代价能把安全概率提高多少,又是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至于值不值得,只有大家自己去计算了。